第408章 群贤毕至长安城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笔趣阁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408章 群贤毕至长安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8章 群贤毕至长安城

  第408章群贤毕至长安城

  “真是个寒冬啊。”每个在路上行走的文士,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,不让冷风由领口灌入。

  刘彻的求贤令已经颁布下来两个半月。

  关中、三河一带的文士,早已抵达长安,现在方才到达的,乃是由楚国、辽东一带而来,他们要比其他地区的人晚上近一个月得知求贤令的事情,为赶路筹备的物资以及在中途耗费的时间,又是其他地区文士的数倍。

  故而来得晚了些。

  而这些人恰巧撞上了第一波寒潮。

  从辽东、代国而来的文士,倒是早有准备。

  在老家的时候就感受过什么叫做天寒地冻,知道冬季骤然降温的威力,行囊中备着数件加绒的厚衣裳。

  可南方的文士哪见过这般阵仗。

  只不过是十月末,南方有时候还艳阳高照,气候宜人,哪怕是穿件单衣在外面闲逛,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
  结果空中砸下来指节大小的冰雹,打得他们疑惑的脑袋上冒出满头的包。

  完全是不讲武德的偷袭!

  面对这般情况,陈洛早有预案。

  他早料到会有不清楚地域差异的文士,会成为一个个倒霉蛋。

  因此在泾水开始,再到长安城门,一路专门设有免费的休息场所,提供热水以及简单的食物,若是实在衣物太少,还可以集中用马车送去太学。

  毕竟刘彻在求贤令的诏书中有学周公吐哺的意思,那么若真有前来太学应聘的文士冻毙于道,恐怕就是事故了。

  当然,在路上设立的这些休息场所,同样方便了不少普通行人。

  反正每日途径某处休息点,前去太学的文士就只有那么多,热水的份量肯定是够的,路人要喝,基本上没有哪个负责的官吏会板着脸不给。

  要知道在赶路的时候,可以喝杯热水暖暖身子,确实是一件舒坦身心之事。

  而休息点中的免费食物,除了饿到极点的人,没有谁会想着去占那个便宜,他们这些日子对读书人是渐渐生起了崇敬之心,自然不愿意去主动破坏玷污这份圣洁。

  无形之间,陈洛以及太学的声誉,在普通百姓心中又提升了不少。

  当然,意外并不是没有发生过。

  也有文士在官方提供的休息点中,无理撒泼。

  他觉得自己千里迢迢的赶来赶来长安,应该得到更加隆重的礼遇,仅仅提供了些热汤算什么,至于那些发干的面饼,完全入不了此人的眼。

  按此人的说法,路遇风雪,陈洛礼贤下士的真正表现,是亲自从长安驾着马车,皇帝派出禁军在前开路。

  这样才算尊重贤人。

  当手下人把这番话告诉陈洛的时候,陈洛懵了一瞬,反复确认了三遍,保证自己没有听错。

  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

  禁军开道的待遇,自己都没享受过啊。

  让天子做到这个份上,那要不是对大汉的江山社稷有再造之功,要不就是到了“加九锡,假节钺,剑履上殿,赞拜不名”随时准备篡位的地步。

  至于正常人脑子里冒出这个想法,那估计是嫌自己脑袋长在脖子上面太碍事了,不然的话,除非说和九族有仇,想借此复仇。

  陈洛当即是告诉前来汇报的属下,让他把那个白痴给哄走,避免导致对方来太学应聘,辱了太学的名声。

  当然,他的原话还是客气委婉不少。

  ……

  太学馆内。

  “伯玉,最新来报到的文士,已经是两日前抵达的,其于长沙国出发,历六十一日至长安。”李序推门进了主室,向里面端坐的陈洛汇报。

  前来应聘太学文士的这批贤才,都要先自报门路,比方年岁几何,从何处来,师从何人,研习精通什么经典……

  这些内容综合起来,是可以描绘出一个人的基本画像。

  不过李序现在汇报的内容,想要说明的倒不是这些。

  现在的长沙国,是大汉货真价实的边疆区域,那儿属于最晚得到求贤令消息的地方,在长沙国内从听闻旨意的消息再到赶来长安者,亦是属于到得最迟的那一批人。

  但最新来报道的文士,就已经是由长沙国前来的人,而且在他之后两日,再无新人前来。

  其他地方若真有心前来太学应聘者,路上哪怕出现意外,耽搁了一会,都不至于比长沙国的文士来得更晚。

  因此李序的意思很明显。

  现在该来的人应该都已经来得齐乎,我们是不是该推行下一步的工作了?

  闻言,陈洛颔首道:“再等两日,若无新人前来,那我们就开始正式考察这些贤才的学问,确定聘用哪些人成为太学博士。”

  汇聚在长安的各地文士,总量加起来得超过千人。

  这批人几乎都有真才实学,正儿八经学过经典,存在明确的师承。

  不靠谱的假文人,是不敢在这样的场合中滥竽充数,试图鱼目混珠的。

  正因为聚在长安的这些文士质量出奇的高,才更应该郑重对待。

  要知道遇上了真正的人才,每错过一个,那不仅仅是使得明珠蒙尘,更是整个大汉的损失。

  而想要对一千来人仔细考核,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  如果这一千来人同属某家学派,那倒能以解读经典入手,去出几道试题考察,从回答的优劣先进行简单的筛选。

  可现在来的这些人归属于不同学派,他们研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在核心理念上,都存在偏差,甚至完全相悖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用一套死板的题目去进行笔试,纸上的回答必然五花八门、千奇百怪,再用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去评分,恐怕为难的就是阅卷人了。

  不过好在这些文士抵达长安,前来太学报道的时候,陈洛就让他们填写了自己的师承。

  对于他们的理论上的考察,陈洛是根据每家学派的差异,设立了不同的考题,而且提问的方式非常灵活,只要做题人的思维灵活,不是死记硬背经典的人,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回答。

  当然,在理论方面的考察并非重头,只占比三成分数。

  他们将知识运用在实事上的能力,更受陈洛重视。

  这就是后面的那道考题,策问。

  让这些贤才对大汉的某项政策或者曾经的某项政令发表自己的看法,无论是好是坏,都要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。

  现在不像后世存在明确的八股文体,这些贤才写下文章,必然都会有强烈的个人风格,从他们的见解之中,可以判断出他们的能力如何,是否符合刘彻接下来的政治诉求,是否符合大汉未来的走向。

  李序揉了揉太阳穴,“花费了这么久的时间,又耗了如此多的精力,总算这件事是快看得到尾声了。”

  轻叹一声,陈洛答道:“是啊,总算是可以看得到尾声了。”

  其中艰险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
  要知道这两个半月里,他们为了太学可以成功建成,可是付出了太多心血。

  甚至最为激烈之时,关乎于朝廷高层博弈,陈洛联合赵绾,猛烈弹劾了一位九卿。

  其中关键,则与郭解的调查息息相关。

 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,郭解动手的速度相当迅捷,仅是花了三日功夫,就疏通了所有关节,将城南荒市中的那些地痞流氓一网打尽,逐个审问,接着顺藤摸瓜,找出了更多牵扯其中的人与事。

  最终花费旬日,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位范农令,并且根据各方面供词,得出了最终答案。

  那位范农令之所以招来地痞流氓,就是为了阻拦陈洛征收荒市,用于建立太学。

  而他们霸下城南的那块地皮,则是想用于谋利。

  要知道城南荒市在废弃前,能成为商贾自发聚集起来贩卖货物的区域,必然是有它的地理优势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范农令是慢慢蚕食分割它的土地所有权,最后它名义上是归于数十上百家不同的百姓,实际上背后的控制者就是寥寥数人。

  至于其他控制者都有谁,以郭解动用的手段,暂时没查出来。

  当然,也是因为陈洛这边比较赶,想要往深里查,需要更多的时间。

  不过目前的把柄,倒已经足够用了。

  在正式撕破脸之前,陈洛倒想试着以较为和平的方式,将此事私下解决。

  一来是太学建设迫在眉睫。

  各地贤才陆续往长安赶来,每分每秒都相当珍贵,陈洛不想在扯皮上,浪费过多精力。

  二来是对方地位也不算低。

  若是因为这件事情在明面上撕破脸,最后恐怕会闹得两方都很不愉快。

  不过陈洛找上对方,提及此事后,那位范农令却不想放弃嘴里的肥肉,否认了陈洛的全部说法,不想批下荒市作为太学用地。

  这显然是敬酒不吃吃罚酒。

  于是陈洛亦是放弃幻想,不再打算给他留面子。

  既然你们不想好好解决问题,那我只能解决你们这些制造问题的人了。

  要论搞事的手段,陈洛可多得很。

  他找上赵绾,顺带拜访一番御史部的那些旧日同僚,便是拉来了相当充足的助力。

  弹劾九卿之一,对于御史们来说,可谓是大业务了。

  赵绾同样兴奋不已。

  他坚信一点,那就是跟对正确的人,必然有登上史册的机会。

  要知道陈洛上一次弹劾庐江太守,顺带就搞出了“察举制”这样的大手笔。

  现在弹劾一位大农令,想必又少不了大事发生。

  毕竟陈洛摆出来的材料,触目惊心,用来写举报材料,完全足够。

  当然,让赵绾稍稍遗憾的,是陈洛这次打算攻讦的对方,“仅仅”是位大农令,而非直接向丞相开炮。

  二者的份量,还是有所差别的。

  毕竟遭受过弹劾的九卿不在少数,尤其是太常,每逢大礼,总有人上书挑刺,至于同为三公的太尉,无论是周勃还是周亚夫,都遭受过举报。

  但是丞相不同。

  御史大夫本身就算丞相的副职,按照惯例来讲,在未来丞相的接班人中,顺位相当靠前。

  这并非无中生有,而是有惯例可循。

  大汉首位御史大夫陈洛,便是成了大汉第二任丞相;大汉第二位御史大夫张苍,亦是成为了大汉第七位丞相;贾谊在担任丞相之前,亦是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待了三年,镀金封侯;当今丞相卫绾虽然能力平庸,但同样是担任过御史大夫的职位,做得也还不错。

  因此朝堂之中,绝大部分人都是把丞相与御史大夫视为一体,共同进退。

  如今御史大夫与丞相分属两个不同派系,恰恰才是罕见的怪事。

  不过赵绾出面弹劾卫丞相的话,无疑将成为大汉建国以来首位弹劾丞相的御史大夫。

  青史留名,稳稳妥了。

  当然,陈洛只要没有失去理智,肯定不会带着赵绾这么作死。

  若让丞相与御史大夫反目,开了先河的话,原本紧密合作的两个官职,将产生裂隙。

  要知道每一次打破政治上的底线,都会使得人心浮动,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。

  陈洛担不起这个责任。

  不过弹劾大农令倒没有那么多的顾虑。

  对方是真犯事了。

  至于后续发展,同样在陈洛的预料之中。

  这位范农令本身就是前朝老臣,与刘彻并不亲近,恰好撞上的事情又是刘彻改革的重中之重,各方最关注的太学建设事宜。

  结果可想而知。

  明面上他只被罚俸半年,职位没有变化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位范农令的政治生涯差不多到头了。

  随着范农令倒台,陈洛征用荒市,建设太学的计划,彻底没有了阻碍,一路大开绿灯。

  而早在郭解前来长安启动调查时,他就同步向墨家寻求帮助,召集了大批墨家弟子进京。

  至于建筑材料,那更是早就采购好,备在那里。

  待到太学用地批了下来,无数墨家弟子按照规划图,瞬间开工,昼夜不停,展现出了“墨家速度”。

  在诸郡贤才抵达长安之前,太学的主体已经搭建了将近八成,用于充当考场的房间更是装修完毕。

  这甚至让荒市附近的居民觉得自己做了场大梦。

  三个月以前还是白地,今日却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w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