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7章 封侯,维新侯!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笔趣阁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397章 封侯,维新侯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7章 封侯,维新侯!

  第397章封侯,维新侯!

  坐在上首位置的刘彻见着群臣纷争结束,一切尘埃落定,殿内重归安静。

  重新坐下的众人将目光投向上首。

  虽然他们明白察举制的推行实施不可逆转,但常规的过程还是要走的。

  察举制的实施是项大工程。

  它涉及到整个大汉的选官用官制度,甚至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朝堂的格局。

  因此将这项制度确立下来,必须得有刘彻清楚的旨意。

  而且后续的安排不仅仅是一两道圣旨就可以解决,整个过程会涉及到大量的人事变动,或许会有无数权贵在这次的变动中失去权势,又会有无数的新兴势力因此崛起。

  意识到到这点,殿内群臣的呼吸都不由得放低下来,紧张地等待着刘彻开口,想知道谁人可以从这次的变化中,率先受益。

  眼睛微微眯着的刘彻显然心情极好,笑着开口道:“刚才陈议郎的诸多言语,大家应该都听清楚,听明白了吧?

  察举之法,有利天下贤才,有利大汉官场风气。

  至于这些被推举的贤才呢,自然是有专门考核他们的才能,帮助他们学习的机构,朕将其命名为‘太学’。

  而这太学之长,乃是比两千石之官。

  恰好陈议郎在赈灾时表现优良,立下功绩,又在御史部兢兢业业,得到阳夏侯与淮阴侯二人颇多赞赏,赵大夫对他亦是赞不绝口。

  故而朕觉得他很合适这个位置,你们觉得呢?”

  话语落下,不少人偏过头去,望向正安静坐在角落里的陈洛。

  此可谓“一朝得道”啊!

  按照刘彻的说法,这太学与察举制存在极大的关联。

  那些被察举上来的贤才,先得过了太学这关,方可出仕。

  若是坐在太学之长这个位置上,想要贪腐的话,真是随随便便的事情。

  每个被推举上来的贤才,让他们每逢节日,送个一两百铜钱给“师长”,以贯彻尊师重道的礼仪,不过分吧?

  太学有三五百学生,每岁又有六七个节日可以收礼。

  合理合规的“礼物”,就至少有两千贯铜钱了。

  如果再走歪门邪道的话……简直想都不敢想。

  一时间,不少人咽了咽口水,这太学之长的位置,比他们想象得更香啊。

  何况这太学之长并非简单的油水部门。

  要知道它可是比两千石的官职,即是一千二百石,再往上一步,便是两千石了。

  以他陈珣的岁数,更进一步乃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
  无论是成为两千石的郡守,还是留在长安,成为“中两千石”,坐上九卿的位置,前途都不可限量,至于三公之位,那就要看陈洛以后的发展了,若是表现得极佳,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。

  不过这倒也在众人意料之中。

  刚才陈洛一人舌战群臣,辩倒众人的发挥相当出色,单单凭借一张嘴,就折服了许多人,免去了察举制实施的初步障碍。

  当然,更重要的点在于察举制乃是由他和刘彻一唱一和提出来的。

  显然这是他们俩人提前商量的结果。

  此时不少前日去陈府拜访的朝臣,恍然大悟。

  难怪陈议……陈学长那天进宫待了那么久,想必陛下就是在授意他该如何去做吧。

  在大部分人看来,陈洛乃是由于家世、能力等种种因素影响,受到了刘彻看重,成为了察举制的“代言人”,他们完全没有料到,自己的想象与事实天差地别。

  恰恰相反。

  正是陈洛提出了察举制的构想,他才会在未央宫中连续待了数个时辰,最终出现今日早朝这幕场景。

  “既然无人反对,那就这么定了吧。”刘彻观察着群臣的反应,震惊者居多,嫉妒者寥寥,看来伯玉在朝堂内还是颇受欢迎的。

  陈洛起身行礼言谢。

  点了点头,刘彻继续对他道:“凡是不预则废,太学初立,第一批学生尚未招来,但事先的准备工作却不可懈怠了。”

  “明白。”陈洛应声。

  这些事先的准备工作,大概就是找好场地、老师还有教材,至于考核那些贤才的方式,到时候自己再与刘彻商量着来。

  “好,朕相信你可以做出让人满意的成绩来。”顿了顿,等陈洛坐下后,刘彻又道,“至于太学博士,得需要饱学之士,不可出现误人子弟的情况,朝中官员亦可兼任,如此便能多四百石的俸禄,赵绾、王臧、刘安……你们可否愿意?”

  被点到名字的这几人,齐齐起身道:“臣愿意。”

  毕竟这是陛下亲自交代下来的任务,

  而且太学与察举,乃是非常重视的任务,估计与大汉未来格局息息相关。

  从刘彻点到的这几个名字来看,都是属于他的亲信,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,没有一个被选中的。

  这难道是因为那些人没有才学吗?

  故而他们要是选择拒绝,那才是怪事。

  何况成为太学博士,并不需要他们把原本的官职辞去,而是只需要兼任就好了,至于兼任太学博士,则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,每旬大概也就去教学三四个时辰,平摊到五日内,工作量并不繁重。

  见到几人果断应答,刘彻满意地点了点头后。

  太学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。

  紧接着,他的目光再度偏移到了角落,放在了陈洛身上。

  “伯玉赈灾有功,献策有功,按理来说,应当封侯,不过其身上已有侯位,却无侯号,故而朕便赐其侯号,加封三百户,诸位可有疑义?”

  在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,刘彻其实还真担心有人出面反对。

  要知道自己在位的这些年里,不是没有封过侯,但封赏出去的那些人都姓窦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人封侯完全是因为窦太后的缘故。

  因此论起正经的封侯,那还真就是一个都没有,故而陈洛算得上是头一个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其实心里没有多少底气,出现朝臣反对,也不会觉得奇怪。

  但殿内罕见的继续保持沉默。

  绝大部分臣子的思维停滞宕机。

  刚才陛下的话里,明明白白的是说着“献策有功”,而且按照顺序,是排在赈灾之后。

  这肯定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,而非按照功绩大小来排列的。

  毕竟陈洛在前去赈灾之前,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议郎,并未提出过什么建设性的言论,如果提出了什么优秀的策略,他们肯定会有印象。

  那么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排列的话。

  陈洛献策,献的是什么策。

  答案不言而喻。

  察举制。

  有着这般功绩,如果不能封侯,反倒是说不过去的。

  何况陈洛本身就是有着侯位在身上,只是之前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侯位名号,暂且搁置在那里。

  毕竟之前陈洛初入仕途,安排的是议郎的位置,而把一位列侯安排到六百石的官位上,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适,毕竟作为御史大夫的赵绾,亦是陈洛的直系领导,身上都没有个侯位。

  但是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
  陈洛成为了太学之长,给一名列侯安排比两千石的官职,不算辱没了身份。

  要知道汉初长安列侯过百的时候,实在没有那么多关键位置安排给他们,有些关键的千石官位,亦会安排给一两千千户的列侯。

  现在陈洛哪怕加上新封赏的三百户,那也不过是两千三百户,这个安排可以说是正好合适。

  “臣支持陛下封赏陈学长。”赵绾站起身来,率先表态。

  说到底,伯玉终究是自己曾经的下属,自己作为上司,肯定是要支持一下的。

  而且封赏伯玉的事情,自己和陛下还有过讨论。

  故而他更应该站出来表态。

  其他与陈洛关系不错的朝臣,亦是站起身来表示支持。

  还有一些和陈洛本人关系没有那么亲近,但是与阳夏陈氏关系不错的人,同样开始表态。

  这批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,支持的数量已经足够。

  刘彻缓缓点头道:“看来诸位对于伯玉封侯,拥有侯号的事情,没有什么意见。

  而在朕看来,伯玉所做所行,皆是为了天下百姓,为了革除旧的弊病,为了大汉的天命不衰。

  如此种种,是谓维新。

  那就给伯玉的侯号定为维新侯吧。”

  对于这个侯号,他思考了很久,最后才选出这么一个合适的名号。

  它不仅仅是给陈洛的嘉奖,同样刘彻给自己的勉励。

  汉已七十载,天命维新否?

  很多旧的制度需要破除掉,很多糟糕的事情需要治理好,很多思想腐朽的人则该扫进垃圾堆中。

  朕要让大汉的天命,继续延续下去!

  “谢陛下赐侯号,我定不负维新之意,革故鼎新。”陈洛起身,言语铿锵。

  维新一词,确实是极好的词。

  代表着希望与未来,代表着崭新与梦想。

  他相信自己可以把它担得起来。

  ————

  上察吏治之害,欲行察举,朝中多反对之声。

  是时,珣起,据理而辩,众莫不服。

  察举既定,上喜曰:“有革故之志,行维新之举,可称维新侯矣。”——《史记·维新侯世家》

  ————

  帝立太学,命维新侯掌,诸臣兼任博士,再募贤良,故有巍巍学府,厚哉,重哉。——《汉书·武帝纪》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w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