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章 陈洛大动作的准备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笔趣阁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374章 陈洛大动作的准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4章 陈洛大动作的准备

  第374章陈洛大动作的准备

  南郡城郊。

  久违的阳光照下,居然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宝石感。

  “终于有天晴的迹象了。”陈洛略显疲倦地揉揉眉心,语气算不上轻松地舒了一口气。

  天道所求,乃是平衡。

  任何事情超过那个极限点之后,都不再会是好事。

  一场雨水在大旱之时降下,可谓甘露,百姓会手舞足蹈地赞美。

  但这两个月期间,南方诸郡连续不断地降水,偶有停歇,天空亦是阴沉沉的。

  如此情况下,看着田地里泡烂的作物,没有谁会想要让这场雨继续下去。

  “伯玉,平阳侯那边专程派人来找你了。”李序此时不知从哪个地方冒了出来,冲陈洛说道。

  他在这些天里,同样是个大忙人。

  陈洛负责把握赈灾大方向上的计划,而李序则是需要将这些计划落在实处,将各种任务安排到位,甚至亲自跑到基层,把那些事给一件一件做到位。

  单论辛苦程度,他恐怕在这次赈灾所有人中排在前三。

  不过身为墨家弟子,李序倒也乐在其中。

  “不是只送信?平阳侯那边派谁来了。”陈洛侧过头,双眼微眯,“嗯……他们应该刚到庐江郡没多久吧。”

  他们虽兵分两路,实际上一直保持联系,每隔十来天,就有书信来往。

  上次平阳侯信里的内容,言说他们刚离开九江郡。

  那边的灾情不算严重,于是带着物资继续南下,去往庐江、豫章两地赈灾。

  按照时间来进行推断,平阳侯得刚到庐江郡没多久,就派人专程过来找自己,估计是发生了不小的事情。

  “来使自称卫青。”李序答道,显然对这事专门上了心。

  陈洛一愣。

  卫青怎么来了?

  要知道曹寿的之前的信件上说得很坦率,那边的赈灾事务主要就是靠卫青负责,自己其实没有干过什么事情,最多是出面与地方官员交流。

  在这样的安排下,九江郡的赈灾井井有条,尤其是陈洛写信过去告诉卫青“以工代赈”的做法后,更是让他如虎添翼,九江郡的秩序很快就恢复了正常。

  这不由让陈洛感慨,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稍经磨炼,便洗去铅华,璀璨发光,让人羡慕都羡慕不来。

  不过单论卫青的大军团指挥能力,可以说纵观整个历史,足以排在前十的行列,在汉代稳居第二,就只有韩信足以压他一头。

  而大军团指挥能力这个大项下面,就包含了粮草调动、安营扎寨等细节。

  这些和工赈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合。

  而卫青恐怖的上限可以说是由本身的天赋便已经决定好的,历史上数次大型战役的锻炼,只能说是让他的指挥能力愈发完善,相当于说从九十五分提升到了九十八分,现在安排赈灾事宜,对他来说同样是一种锻炼。

  行军打仗这种事,尤其是大军团作战,动辄涉及数万人生死,真不是谁上谁都行。

  现在的陈洛只能确保自己安排十万人以上的军队,在行军赶路的过程中不出岔子,防范得住敌人袭击,但真要在战场上与敌军对拼厮杀,他最多控制得住中军的那三五万人,没有精力再去指挥余部,得靠偏师将军自行指挥。

  故而学过了韩信的《淮阴兵书》,陈洛还是更喜欢项羽的冲阵打法。

  至少在热兵器时代来临之前,重骑兵冲阵在局部战场上等同无解。

  经过系统加点和不断通过实战和理论学习的陈洛,对于大军团指挥都相当头疼,足以看得出它的难度。

  真像贰师将军李广利那种废物,执掌数万大军,经过数次大战的锻炼,靠着精锐的军队可以偶尔获得胜利,结果最后栽在简单的埋伏中,埋葬了汉家数万男儿的性命,自己屈辱投降后,结果一年多又被匈奴杀死。

  简直耻辱。

  “卫青在城内吗?我的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,这就回去见他。”陈洛明白卫青不会无故放下庐江郡那边的事情,所以自己将他们见面的优先级排到很高。

  “他已经过来了。”李序半转过身,望了望,接着朝不远处一指。

  陈洛顺着方向看过去,发现卫青刚把马匹的缰绳系在道旁树上,在自己的随从带领下,朝着这边走来。

  没过多久,卫青走近,拱手行礼道:“见过陈公。”

  “这一路上辛苦了。”打量两眼,陈洛伸手拍了拍卫青的肩膀,没有先问发生了什么事。

  他身上的衣袍有种说不上来的“脏”,哪怕身上披了避雨的蓑衣,但骑马必然淋湿,来不换洗,故而落着灰尘、沾着泥点儿,给人整体上的观感就颇为匆忙仓促。

  再看卫青眼眶下挂着重重的眼袋,写满了疲惫。

  按照自己的估计,他从庐江郡出发后,路上真没有经过太多休息。

  顿时,卫青觉得肩上压力一轻。

  “多谢陈公体谅。”他抿嘴应答。

  陈洛冲他点了点头,“曹时兄的那些信里,都把你的功劳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了,你这段日子干得非常好,我很庆幸让伱一同跟来赈灾。

  现在这里没热水泡茶,也没地方落脚,不能坐下和你好好详谈。

  那阿青你就把事情长话短说,说完了,你去城里好好休息,有什么问题,我来负责解决。”

  坐在领导位置上,自己说出这一番话,让人怎能不迷糊。

  先表彰卫青之前的事迹,再说出体谅之言。

  综合起来,现在还不是大将军的卫青哪能扛住这套KFC的手段,差点没热泪盈眶。

  从绑在腰间的匣子中拿出信件,卫青捧送给陈洛,“陈公,我还不累,暂时不必休息。

  现在庐江郡官场有些复杂,赈灾遇阻,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,庐江郡赈灾恐怕困难重重,于是曹公写信,让我送来告诉您。”

  接过信件,陈洛叹了口气。

  看来真有麻烦啊。

  单纯只有卫青过来的话,他尚且可以自欺欺人,觉得对方可能过来报喜。

  可见着卫青匆匆赶来,陈洛就明白庐江郡绝对发生了什么。

  等到卫青亲口说出,承认了一切,自己接受这个事实的同时,只能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。

  将整封信仔细地阅览一遍过后,陈洛神色没有变化,但攥信的右手青筋暴起。

  荒唐!

  庐江官场居然如此荒唐。

  曹寿所写的信上,没有明说发生了什么事情,但陈洛知道卫青前来必定不是小事,认真阅读之后,通过只言片语便将整件事情基本还原。

  他完全没想到会有官员对赈灾的粮食动心思。

  将天下比作一间豪华的宫殿,那么百姓就是支撑这间宫殿的梁柱,是铺设在地的基石。

  这场洪灾让梁柱发生腐朽,基石开始蚀坏。

  庐江那些人的行为,就如同将修补梁柱的木材偷到他们自己家中当柴火,无疑是在损害整个天下的利益,虽说日后这间宫殿倒塌下来,一样会将他们砸得粉身碎骨。

 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?

 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,不能即使降临的惩罚,亦难以平息人心的怒火。

  待到那个时候,房屋已经倒塌,想要再建立新的一间房屋,需要耗费的时间、材料,远比在原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要难。

  难上很多。

  “这事我知道了。”陈洛抬起头来,嘴角微微下撇,显得面色有些阴沉,不过他看向卫青,还是挤出笑容说,“我会想法子处理好的,你先跟着阿序回城里,让他给你安排地方休息。”

  卫青一愣,心说:曹公不是说他在信上写得比较模糊嘛,您这就都看出来了?

  不过他倒是摇了摇头说:“陈公,您这边不需要我在边上协助吗?若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,我好随时给您汇报具体情况,单看着曹公这封信,想必很多内幕都了解不明白。”

  若是陈洛知道卫青的想法,只会笑着回应,姜还是老的辣。

  担任御史大夫十余年,见过的弯弯绕绕数不胜数,庐江郡那些人究竟怀着什么心思,曹寿稍微透个底,自己一瞧便知。

  那些人用的手段算不上高明,自己之所以愤怒,是因为没想到那些人如此胆大妄为。

  “不用了。”陈洛摆了摆手,眯着眼说,“真要解决这件事情,就不能单纯以这件事情作为突破口,借此事入手倒还可以。你回城内休息好之后,倒是可以把庐江那些人的名单写一份给我,我到时候再用。”

  “明白了。”卫青怔了怔,点头应下,跟在李序身后离开。

  有些事情,他稍点就通,而且懂得不要多问,该装傻的时候就学着装傻。

  望着卫青的背影,陈洛若有所思地揉了揉下巴,嘴角上扬,轻笑一声。

  历史上的卫青,作为武将立下滔天功劳,换到大部分朝代,想要保住性命属实不是一件易事。

  而他得以善终,一方面是遇到了汉武帝,另一方面则和他这个人的性格、选择等各方面因素脱不开关系。

  有些人认为汉武帝不杀卫青,是因为他是忠厚老实,唯唯诺诺,不会威胁到皇权地位。

  这样的判断大概是不准确的。

  毕竟能统兵数十万的大将军,要说治军时没有铁血手段,换谁能信?

  而陈洛现在与卫青接触下来,发现他不止在军事上有天赋,如果从政的话,也不会少了手段。

  只不过前世卫青在军事上的锋芒太盛,所以其他方面必须藏拙,甚至放下身段,刻意去奉承讨好刘彻,也难怪太史公会在《佞幸传》里提到卫青。

  毕竟作为外戚加武将,若是在皇帝面前倨傲起来,就是有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。

  收回目光,陈洛重新看着手中那封曹寿写来的信件。

  这些人真是大汉的蛀虫啊,他们身居高位,属实是浪费国家的资源。

  自己单纯解决庐江郡的那些人,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。

  大汉现在三四十个郡,像庐江郡这样彻底腐败的肯定不多,但地方县城内的小苍蝇,数量必然不少。

  现在由御史大夫主导的监察制度,实际上并未过时。

  但是一项好的制度,往往需要优秀的官吏执行,方可称为善政。

  比方汉初陈洛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,基本上方方面面就可以监察,不用顾忌对方的身份,皆敢直接弹劾,在那个时候,御史大夫起到监察效果,说一句卓越都不过。

  之后接班陈洛的张苍哪怕不会主动得罪某些派系,但要是那些官员做得过分了,他一样毫不犹豫地会选择上书弹劾。

  可随着文景二朝推行“无为而治”,让地方上的官员根据当地的情况去推行相应的政策,中央不进行过多的干预,在这样的情况下,于是御史大夫的监察权力开始降低,变得更像是“副丞相”,作为正式接替丞相前的镀金职位。

  而有意坐上丞相的位置,那肯定不好得罪太多派系,所以他们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,哪怕弹劾官员,地方上一般也就止步于千石,不会再往上走,京官的标准还要更低。

  这条默认的规矩延续了超过三十年,基本形成为一条潜规则。

  只要你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,那基本上不用遭受弹劾,所以之前胶西王刘端被齐齐弹劾,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事情。

  这样的规矩固定下来之后,想要扭转变更,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陈洛也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毕竟汉初秩序刚刚建立,自己等于在全新的画布上作画,不用担心有什么束缚。

  但现在制度运行了七十年,画布上有了无数涂抹的痕迹,想要重新扭转大部分朝臣的习惯,那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。

  甚至说自己哪怕在当今重新成为御史大夫,都不可能再像汉初那样大胆做事,得需要更多的权力与背景。

  但等自己继续往上走,脱离了御史大夫的职位,那就没有合适的名义再去干涉属于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的事务了。

  所以陈洛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。

  在朝堂上沉寂一年,待到赈灾结束后,他得想办法搞点大动作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w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